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自主乘用车份额再创新高,以价换量值得吗?

linbin123456 06-26 51
自主乘用车份额再创新高,以价换量值得吗?摘要: 自主乘用车份额再创新高,以价换量值得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再创新高,达到63.7%,同比增长10.2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以来,中国汽车品...
微信号:18621393321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自主乘用车份额再创新高,以价换量值得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再创新高,达到63.7%,同比增长10.2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以来,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今年4月突破60%。
未来两年有望突破80%   
虽然近两年汽车消费者面临很大压力,但自主品牌持续向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用强调,中国品牌市占率从10年前的30%,增长到2021年的40%、2023年的50%,再到如今超过60%,呈现出向上突破的发展态势。调查发现,产品质量及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前两大因素,中国汽车已经摆脱了以往低质低价的标签。
正如李学用所言,竞争力不断提升,直接推动自主品牌市占率的不断增长。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品牌力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形象也不断提升,再加上“国潮”消费风潮兴起,自然也会带动自主品牌消费的提升。J.D.Power所做的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显示,近年来,自主品牌的整体可靠性趋于稳定。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品牌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是更多电动化、智能化功能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让自主品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薛旭表示,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成本和智能化水平上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植根于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研发、制造、营销甚至售后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能力,对中国消费市场的需求反应更迅速,随着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对市场的洞察力也在提升。反映到消费端,常常能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自然会获得更高的销量。虽然在持续提升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短期波动性下滑,但这并没有影响自主品牌市占率总体上升的态势,充分说明自主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
对于自主品牌的走势,各方保持了乐观的判断。“未来3年,中国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70%。”李学用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判断,未来两年,中国品牌市占率有可能达到80%,甚至更高。
高端品牌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乘用车市场平均零售价、终端成交价同比下降了10%~15%;今年1~4月,又下降了10%,两年间成交价下降了25%。深圳市价格认定与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跌幅在5%~10%。终端成交价大幅降低虽然不可避免地使“内卷”升级,但同时也促进了消费。
在当前的“价格战”中,自主品牌逐渐主导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定价权,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价格,推出“油电同权”,甚至“电比油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价格战”也对传统燃油车价格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整个乘用车市场价格体系进入低位运行区间。
自主品牌之所以推出各种降价措施,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竞争逐渐升级;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提振汽车市场,扩大汽车消费的现实需求。“降价在促进汽车消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表示,在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中,那些不能推出有利促销措施的品牌可能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正如徐长明所言,自主品牌的价格下降不仅影响着中低端市场的消费,即使在高端市场,自主品牌汽车也凭借更高的性价比、更优的消费体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5月高端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问界M9、腾势D9DM-i、理想L7、蔚来ES6和理想L9位列销量前5位,自主品牌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价格战”需回归理性   
虽然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但自主品牌车企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各大车企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相较于大众、丰田、现代等跨国车企亮眼的业绩报表,自主品牌车企的营收和利润率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新能源车企,除比亚迪外,其他企业难言盈利。这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需要长期大量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有关。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亏本赚吆喝”是很多新能源汽车产品真实的销售状态。如果不降价,产品无法取得销量,而没有销量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让车企即使亏损也要降价促销抢占市场。“现在车企的定价,两分钟就改变一次。”正如上汽通用五菱产品创新中心、产品营销中心总经理赵奕凡所言,为了保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车企在定价时不得不更多的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不断调整自身产品的终端售价。
与此同时,在没有达到一定销量的情况下,低价销售根本无法覆盖较高的研发成本,甚至背离产品本身的成本价值。于是,向供应商压价成为很多车企的做法。为了降低整车成本,企业不断要求供应商降低零部件价格,有些甚至是不讲道理、不计成本的强硬降价。还有企业为了缓解自身降本带来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结算方面提出苛刻的条件,使得整个供应链市场陷入严重的资金链压力。从市场经济竞争的角度看,这种不计代价、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换来的销量提升很难持续下去,自主品牌还是要寻求积极的可持续的健康成长策略,才能让市占率的增长可持续、更有意义。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estem.org.cn/post/97943.html发布于 06-2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定向政信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