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

linbin123456 2023-10-19 104
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摘要: 最后两天进款时间!!!⚡ ⚡ R2非网红融资少,信托主动管理,明确单标!!!🔥市场唯一由发改委审批公募债!!主体AA,债项AA!💯【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要素...
微信号:18621393321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最后两天进款时间!!!⚡ ⚡ R2非网红融资少,信托主动管理,明确单标!!!
🔥市场唯一由发改委审批公募债!!主体AA,债项AA!
💯【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
🚀要素:5000万,2.1年,每年的11月25日付息
🚀行权日:2025年11月25日
🚀业绩基准:100万,6.4%
🚀资金用途:投资发行方经发改委审核批复企业债券(22振东01,公募债)
🌈【项目亮点】
1⃣企业债券:发改委审批发行,发行采用审核制,贯彻了政府信用,发行条件更严格;
2⃣公募债券:公开发行,交易所上市,流通性更强,受众面广,兑付更优先,违约风险极低;
3⃣AA发行方:临沂振东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截至 2022年 12月末,公司总资产237.67亿元,净资产 90.55亿 元,资产负债率 61.44%,主体评级 AA,展望稳定;

政信知识:

初始的斜拉索曾采用铁链、铁连杆来制作拉索,但这种做法,在当今已完全不可取

    现代斜拉索全部使用高强度钢筋、钢丝或钢绞线制作拉索

    当代斜拉桥对拉索的要求更高,几乎一律使用高强度的钢丝或钢绞线制作拉索,轧制的粗钢筋已被淘汰

    拉索的防护手段,随着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也日趋简单有效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创新和淘汰,目前我国常用的拉索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用热挤高密度聚乙烯(PE)防护的平行钢丝索配以环氧冷铸墩头锚系统,另一种是用热挤PE防护的单股绞线组成平行的绞线索,两端用不同于一般预应力钢绞线的特殊的夹片锥形成群锚系统

    在这两种斜拉索中,我国绝大多数斜拉索采用的是平行钢丝索

       70 年代,由前联邦德国Leonhardt教授和瑞士的BBR公司研制的HiAm(High Amplitude)耐高应力幅锚具问世

    由于这种锚具具有很高的抗疲劳能力,日本在引进了BBR公司的HiAm锚具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平行钢丝索的生产技术,热挤PE防护的平行钢丝索就是首创于日本.我国在修建东营黄河桥时,首次从日本进口了这种拉索

    在我国的斜拉桥建设中,早期拉索均在施工现场手工制作,经过各方位或努力,已逐步走上了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制索的道路

    现在,设计单位只要很畅设计需要,选用合适规格型号的拉索和锚具,就可直接到工厂订货

       平行钢丝索是将若干根钢丝平行并拢,同心同向作轻度扭绞,扭绞角2° ~4°,再用包带扎紧,最外层直接挤裹PE护套作防护,这种索挠曲性能好,可以盘绕,具备长途运输的条件,宜于在工厂中机械化生产

    目前平行钢丝索普遍使用φ5或φ7钢丝制作,要求钢丝的抗拉强度不低于l600MPa.斜拉索防腐问题,从斜拉桥诞生起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脱胎于   电线技术的热挤PE 防护的方法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考验,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每一根斜拉索,都包括钢索和锚具两大部分

    平行钢丝索由于可以在工厂内制作并配装锚具,不仅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极大地简化了施工现场的工作

    冷铸墩头锚是在锚杯锥形腔的后部设一块钢丝定位板,钢索中的钢丝通过锚杯后,再各各穿过定位板上的对应孔眼,墩头就位,锚杯中的空隙,用特制的环氧混合料填充,环氧固化后,即和锚杯中的钢丝结合成一个整体

    环氧混凝合料中必须加入锈钢丸,铸钢丸在混合料中形成承受荷载的构架,使钢丝获得锚固

    由于环氧混合料的固化温度不超过180℃,相对于450℃高温下浇注的热铸锚而言,就被称为冷铸锚,由于钢丝的末端均被墩粗,所以称这种锚具为冷铸墩头锚或冷铸锚

       配装冷铸锚的拉索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其耐疲劳应力幅达到200~250MPa,完全能满足斜拉桥的要求

    本世纪最大跨度的斜拉桥——主跨890m的多多罗大桥就是用394丝φ7的平行钢丝索

       本文结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斜拉桥制作和防护的监理工作,详细阐述了平行钢丝索工厂制作、现场修补和永久防护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通过对斜拉索的技术特点和施工方法的分析,提出在斜拉索制作、修补及防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质量控制的要点

       二、工程概况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横跨南京市和八卦洲岛之间的长江江面,是一座双索面五孔连续钢箱梁斜拉桥,中跨628m,边跨246.5m+58.5m.索塔为上塔柱平行分离的倒Y形混凝土塔,塔总高195.4lm,上塔柱为斜拉索锚固区

    主梁采用宽37.2m、高3.5m的扁平全焊钢箱梁

       本桥所有斜拉索均为外裹PE 的高强度平行钢丝索,最大拉索钢丝根数为265丝,长335.8m,重24.4t.斜拉索采用空间双索面扇形索布置,全桥共160根索,主梁上标准索距为 15m,辅助跨为12m,斜拉索在塔上的锚固间距为1.75~2.5m.斜拉索采用直径7mm的高强度低松弛镀锌钢丝,钢索断面呈正六角形紧密排列,经左旋轻度扭绞而成,两端配以冷铸锚,一端为固定端锚具,另一端为张拉端锚具,塔端为张拉端,梁端为固定端

    全桥斜拉索共有五种类型,与斜拉素类型对应,冷铸锚有五种规格,分别为:LM7-139、LM7-163、LM7-199、LM7-241、LM7-265,全桥共用冷铸锚具320套

    斜拉索的防腐设计为内层黑色PE、外层白色PE,在斜拉索制作过程中一次热挤成形,黑色PE采用德国进口材料,彩色PE为进口原料,国内混料加工造粒

    接拉索规格不同,黑色PE的厚度由7.4~9.2mm不等,灰白色PE厚度均为2.5mm.为了减轻斜拉索的振动,在塔上设置减振橡胶块,在梁上设置减振阻尼器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指挥部委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程监理部为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斜拉索制作和防护工程的监理单位

       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高强镀锌钢丝   制造斜拉索的钢丝的尺寸、外形、重量、力学性能以及化学成分的要求应符合《桥梁缆索用热镀锌钢丝》(GB/T17101-1997)的规定,在交货的成品钢丝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接头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成品钢丝技术指标

       在高强度镀锌钢丝生产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盘条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试验、钢丝生产过程及制造厂家成品钢丝各种性能指标的自检进行旁站

    同时,在生产现场按20%的频数对钢丝的全部性能指标随机进行监理平行检验,全桥共用钢丝2060.72t、2097盘,监理工程师对497盘钢丝进行了检验,有36盘被判为不合格产品

       2.冷铸锚具   斜拉索冷铸锚的锚杯和螺母采用35CrMo锻钢,锚具在表面镀锌前必须逐个按《锻轧钢捧超声波检验方法》(GB/Tl4162-91)B级探伤

    规格相同的锚具部件,应具有互换性

       锚杯和螺母的制作工艺是按下列程序进行的:下料→锻造→粗车→热处理→超声波探伤→精车→钳作→磁粉探伤→镀锌→检验→成品入库

    从下料到超声波探伤这些工序是在锻件供货单位——上海动力设备有限公司锻造分厂进行的,其余各工序则在上海浦东缆索有限公司完成

    上海浦江缆索有限公司对锻件首先进行材质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而后再进行超声波探伤

    在生产厂家超声波探伤合格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按20%的频数进行超声探伤的平行检验,本项目包括试验索用锚具其326套,监理随机抽检121套,全部合格

       3.其他材料   监理工程师对PE、冷铸填料、密封料、绕包带的质保资料进行审查,同时对PE的各种材料试验进行旁站

       四、斜拉索制作的质量控制   1.斜拉索的试制和试验   斜拉索在成批生产前,应就材料、配方、工艺和制作程序进行试制,并进行静载试验

    试验如达不到合格标准,应分析查明其原因,检验材料质量,采取相应的调整工艺的措施,重新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规定要求

    在静载试验中,主要考查斜拉索的破断荷载、破断延伸率和抗拉弹性模量

    由于各根单丝的强度很难完全相同,斜拉索的拉力,也不一定正好均匀分配给各根钢丝,一旦索中钢丝开始断裂,斜拉索的强度也就达到极限

    所以,斜拉索的破断荷载不可能等于索中各根钢丝拉力的总和.即斜拉索的实际破断荷载总是稍低于公称被断索力,此处公称破断索力为斜拉索公称截面和钢丝标准强度的乘积

    实际破断索力和公称破断索力之比,称为斜拉索的效率系数

    斜拉索的弹性模量,受索中各根钢丝集合形式的影响

    平行钢丝索是由若干单丝集合绞制而成,斜拉索受拉后,除索中单丝的弹性伸长外,还有集合构造的变形,因此,平行钢丝索的弹性模量,普遍低于单丝的弹性模量

    由于平行钢丝索单丝集合的构造比较简单,扭绞角不超过4°,所以.其弹性模量不低于单丝弹性模量的95%

       本项目一共做了3 根斜拉索的静载试验,试验索的规格分别为φ7*139、φ7*199、φ7*265.试验索的制作满足《斜拉桥热挤聚乙烯拉索技术条件》(JT/T6- 94)和设计图纸的要求,试件的自由长度(不包括锚固长度的钢丝长度)不短于3m.对于静载试验索,其被断荷载应不小于组成斜拉索的钢丝标称破断荷载的 95%,其静载破断延伸率应不小于2%,抗拉弹性模量应不小于190000Mpa,斜拉索经试验应在钢索部分破断,不得在锚具中拨出,断丝率不大于5%.本项目3根试验索全部技术性能指标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在静载试验成功和制造厂家提交了经国家质检部门认可的由139~265丝φ7组成的钢丝束疲劳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监理会同有关人员对“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斜拉索制造工艺文件”进行了审查

       2.斜拉索的制作   (1)绞制、绕包、挤塑和切断   根据索长进行配长下料,把下料好的钢丝放人储线架,配以一定的牵引速度、绕笼转速及绕包转速进行绞制和饶包

    钢丝束应同心左向绞合而成,最外层钢丝绞合角为3° ±0.5°

    绕包单层重叠宽度不小于带宽的1/3.斜拉索全部护层厚度偏差控制在( 1.0,-0.5)mm,外层彩色PE厚度为2.5±0.5mm.在每根索的切断处做切断标记,按切断标记位置进行切割

    制成的钢索中应确保钢丝无接头、无机械损伤、符合长度要求及包扎定形要求.防护层不应有断裂、裂纹和刻痕

       在这一工序,随着斜拉索直径增大,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由于PE自重的影响,PE防护层厚度容易产生局部不均匀、偏心现象

    另一个是在统制后和挤塑前,如果生产设备致使斜拉索的回转半径较小,容易产生索股的变形

    监理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对PE层厚度进行了随机抽查

       (2)冷铸锚的铸造   注意保证钢丝的墩头质量,墩头不得有横向裂纹

    冷铸材料配料应准确,每个冷铸锚的冷铸料在浇铸时必须同时制作三个试件(试件规格30mm*30mm*30mm),试件强度在常温下应≥147MPa.加温固化应严格控制程度、温度和时间

       在这一工序的生产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重点对钢丝墩头裂纹情况、冷铸料强度和锚具的密封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在160根索中共抽查了38根索,全部钢丝墩头没有发现裂纹,锚具的密封处理都能够符合设计要求,冷铸料强度的平均值为156.5MPa,但冷铸料强度的离散性较大

       (3)预张拉测锚板回缩值和索长   使若干根制好锚的斜拉索通过连接部件相连,在拉索两端锚具铸体表面取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用深度游标卡尺测其距锚杯端面的深度,作好记录和油漆标记

    对斜拉索施加1.4 倍的设计荷载的预张拉完毕后,复测三点标记处的深度,前后差的平均值作为该锚具的锚板回缩值,锚板回缩值应不大于5mm.在超张拉卸载至仅剩20%时,用精度为1/5000的50m钢卷尺.在钢尺的两端施加50N的力,测量拉索长度,再换算为设计条件下的索长,长度偏差ΔL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ΔL≤20mm(索长L≤100m),②ΔL≤0.0002L(索长L>100m)

       在这一工序的生产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在制造厂家自检的基础上,对锚板回缩值、斜拉索长度进行了随机抽查,在160根斜拉索中共抽查38根索,斜拉索长度和钱板回缩值全部符合设计的要求,张拉端和锚固端锚板回缩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28mm和1.53mm.   (4)成品索包装、上盘和标志   索体包装采用尼龙纸 白布防水彩条编织布

    斜拉索两端锚具用塑料袋包装后,再用防水彩条编织布包裹

    拉索盘绕内径不得小于20倍拉索直径,也不小于1.8m.制成并合格的斜拉索,应按有关规定在指定位置上打上钢印编号并涂以标记

    每根斜拉索均挂有标牌,上面注明:制造厂家名称、生产日期、编号、规格、长度和重量

    标牌应牢固地系于包装层的两端锚具处

    凡质量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合格的斜拉索,由厂质检部门与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发“斜拉索质保书”

       五、斜拉索现场修补的质量控制   在现场挂索时,一定要注意对斜拉索的保护,本桥在挂索时对斜拉索的损伤主要是将PE 划伤

    对于斜拉索PE表面小面积的划伤,深度在3mm以下,用专用焊将相同的PE原料覆盖并焊接在损坏处,再用电磨机进行表面处理,使损坏处恢复原有的护层厚度,并使索表面基本恢复原有平整状态

    对于比较深、范围较大的损坏,修复面积大于lO平方厘米,深度在3mm以上,采用加热套管进行恢复

    施工时,先将相同的PE原料填充在受损部位,然后用加热套管使PE原料热熔补充在损坏的拉索缺口上,热熔完成后仍用电磨机进行表面处理,恢复表面平整

       斜拉索修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采用与原索相同色彩、质量合格的PE料进行修补,操作时要注意加热温度,既不能因温度不足而产生夹生现象,更不容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材料炭化,修复表面不允许出现气泡

       六、斜拉索永久防护的质量控制   1.减振   斜拉索减振采用较多的办法是用粘弹性高阻尼材料在斜拉索端部钢导管的入口处设置一个附加阻尼支点

    粘弹性高阻尼材料是一种合成橡胶,其阻尼值比一般橡胶大4~5 倍

    用这种材料制作衬套,嵌在斜拉索和斜拉索钢导管之间构成阻尼支点后,斜拉索稍有振动,阻尼衬套就受到挤压并吸收能量,发挥减振作用

    阻尼衬套构造简单,隐藏安装在斜拉索钢导管内,对斜拉索的外观无任何影响

    在阻尼衬套安装时,必须注意使阻尼衬套与斜拉索及钢导管之间密贴并且固定牢固

       2.锚具的防护   如果对斜拉索的锚具不进行较好的防护,让预埋钢导管内积水、进杂物或锚具发生锈蚀,不仅严重影响斜拉索的使用寿命,而且严重影响斜拉桥中期索力调整及将来的换索工作

    本桥采用封闭性聚氨酯发泡,填充在斜拉索锚具与预埋钢导管的间隙内,防止水分进入钢导管

    钢导管内发泡材料采用特制的聚醚与多次甲基苯基、多异氨酸酯的聚合反应后,自我膨胀而形成与索端钢导管内壁和索体表面紧密的聚氨酯发泡塑料

    该泡沫塑料具有质量轻、吸水性特小、低导热性、隔气性好、较好的韧性等特点

    能使钢材和索体表面PE层粘合成较牢固的整体,使导管内的锚具与雨水、潮气及其他腐蚀介质相隔离,能在较长时间内防止索端锚具锈蚀

    泡沫塑料易于清理,相对于以前采用的灌注水泥砂浆的方法来说,更便于将来斜拉索的维护和更换

    在操作过程中,首先注意用高压气体除去钢导管内壁上的浮锈和灰尘,将钢导管内壁清理干净,确保泡沫塑料和管壁粘合良好

    其次注意梁上发泡由下至上.塔上发泡由上至下,保证泡沫塑料的密实性及管内全部填充

    对于泡沫塑料,要求目测无焦化、无流淌、无裂缝、无杂色,手揿后能基本复原,无脆化粘连现象,无酥松现象

       在两端锚具外露部分的表面涂刷一层锚具专用的防护油脂,然后在锚具外加盖不锈钢护罩

    防护专用油脂由矿物油脂及适量的树脂组成,它具有对金属无腐蚀、常温下不粘手、80℃下不流淌和低温下不开裂的性能

    在锚具表面均匀地涂刷一层油脂后,锚具表面与大气隔离,可达到锚具防护的目的;加盖不锈钢护罩可防止油脂被损坏而导致锚具锈蚀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油脂融化要彻底,油脂内无固体物,油脂涂刷要均匀,无漏涂现象

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

       在整个锚具防护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进行了全过程的旁站

       七、结语   通过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斜拉索制作和防护工程的监理工作,有以下一些体会:   (l)在斜拉索工厂制作过程中,驻厂监理对原材料和斜拉索制作进行了全过程的监理,通过这一工作,有效地排除了不合格的原材料,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所以说,斜拉索工厂制作的驻厂监理是保证斜拉桥工程质量质保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在斜拉索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质量控制点有:锚具的内在质量、冷铸料的冷铸效果和PE料的耐久性及成形情况   (3)斜拉索作为斜拉桥重要的受力构件,斜拉索锚具的永久防护至关重要,在设计和施工两方面,都需特别予以重视

     文章把中国古代建筑空间概括为“明堂式”构图和序列化空间组织两种类型,对其历史演进联系意识形态进行解释

       关键词: 古建筑 空间图式 意识形态   一、关于理论模式的讨论   在社会/人文学科和建筑史学研究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建筑空间往往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乃至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分析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建立一种理论模式来进行解释的

    本文把“理论模式”理解为研究者用来描述对象的术语及其关系和规定

       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和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考察,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式就是:把一种文化的高级意识形态(一般是宗教、哲学)和它的主流建筑形态(一般是寺庙、教堂或宫殿)进行对应性的考察,在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各种要素之间寻求对应关系

    这种理论模式的特点是静止的、典型的和对应性的

    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对应性关系的判断和分析,合理的对应性关系可以使理论模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这种简化的理论模式的缺点在于:   (1)对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描述采用一种静止的概念,这对于稳定的历史现象的概括性解释是有效的,但是很难对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历史演进作出解释,尤其是当这些用来描述的概念直接使用既有的名称时(如宗教派别或建筑类型等等),还有可能受其历史语境的影响;   (2)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对应,实际上省略了人的行为这一中介

    意识形态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反映的,人的行为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建筑的空间关系来反映

    人是建筑空间中活动的主体

    建筑空间中有不同的人群活动,同一人群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因此考虑人的行为这一中介,实际上就是要考虑主体的多样性和主体行为的多义性

    进一步的,这就带来了建筑空间解释的多义性

       一种理论模式要更为有效,就必须恰当地处理好历史因素(上文(1))和主体因素(上文(2))的影响

    在前述简化的理论模式中,历史因素和主体因素都是作为模式的外部因素起作用,因此很难在模式内部处理

    当这种外部效应比较大时,理论模式的解释力就会受到影响

    一般说来,这种外部效应的大小和研究对象有关:当研究对象在一段时期中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时,历史因素的外部效应就比较小乃至可以忽略;当研究是在一个较大规模的概略性的层次上进行时,主体的多样性和主体行为的多义性也就可以简化处理,比如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主体及其主要行为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乃至直接以空间的关系作为行为规律的表现,后者就取消了主体因素的外部效应

       本文的课题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基本构图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总体性、概略性的考察

    对于上述简化的理论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的分析和对策是:   (1)历史因素的内化:   为了避免历史语境对既有的名词的影响,可以对所使用的概念进行历史阐释,比如根据“佛教”一词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含义,有区别的使用这一术语;也可以使用新的更具有概括性的术语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还仅仅是表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理论模式中反映历史现象的演进问题

    解决的途径之一是考虑把具体现象的抽象概括(即术语)表述为随时间的变量,这样理论模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历史(时间)因素内化为系统的内部因素;   (2)主体因素的内化及其矛盾:   主体的多样性和主体行为的多义性带来的建筑空间解释的多义性问题,解决的一种途径就是用多重解释方式代替单一解释方式的理论模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于同一个固定的几何空间做出多种解释时,这种解释必然脱离了空间的几何性质,这时候采用何种理论分析工具来描述同一空间中的多种行为就成为一个新的困难

       朱剑飞先生在对清故宫及北京政治空间的分析中,提出了“神圣”、“世俗”、“常规”、“暴力”四类关于政治空间的“实践”,正是上述多重解释方式的表现;他提出“把叙事性民俗学方法和结构性分析学方法结合起来”,正反映了主体因素的内化后的矛盾

       对于理论模式的多重解释方式,是否只限于采用 “并置”的表述方式呢?同样由于人的行为的多样性建立在一个固定的几何空间的基础上,而这一几何(物质)空间的设计和营建必然是服务于其主要使用者,体现该使用者的主要价值观,所以理论模式的多重解释方式必然有主次之分,而且其主要解释方式也必然和几何空间更为吻合,同时几何(物质)空间的设计和营建也必然要在实现多种行为的目标之间表现出一种调和的努力

    因此,在完成多重解释方式的分析之后,对几何空间如何表现多种行为方式的整合性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不管这种“整合性”是表现为和谐还是冲突,这种“整合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本节开头提到的,所谓简单化的理论模式(仅从几何空间的构图出发,这也是朱剑飞先生所批评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解释力

       简言之,主体因素的内化和理论模式的可操作性是一种矛盾

    这个矛盾目前还难以彻底的解决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分析的,仅从几何空间的构图出发的研究仍有其合理性,表现为:长时段大规模研究的概略性和几何空间本身的“整合性”

    本文的课题正属于这种情况

       二、本文的理论模式   本文的理论模式,在第一层次上,就是把一种文化的高级意识形态和主流建筑形态的典型构图方式作为对应因素;在第二层次上,是把意识形态中的超验的、有神的部分和中心对称的集中式构图作为对应因素;而把意识形态中的经验的、伦理的部分和主体(人)的主要动线上的空间组合方式作为对应因素;在第三层次上,具体对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就是把上古原始宗教意识形态和“明堂式”构图作为对应因素;把后世具有本体论地位的以“礼制”为中心的儒家学说和建筑主要动线上的序列化空间组合方式作为对应因素

       以上采用这样一种略显呆板的形式化的表述,目的是:   (1)明确理论模式的逻辑关系,有利于读者检验和批判;   (2)历史演进问题的引入

    比如说,如果解释模式只停留在上述的第一层次上,也就是把既定的宗教(或宗教性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分类的依据,就不容易解释同一宗教内部的分异和不同宗教意识形态的交叉现象

    以佛教为例,汉化的大乘佛教在唐代普及之后,想以佛教和儒家意识形态的区别来解释寺庙和宫殿的空间构图方式的区别其实是很难的

    在笔者看来,后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这个解释模式中,把意识形态中的超验的部分和经验的部分作为两条线索(两个因素),避免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的宗教类型或哲学流派的术语表述方式,也就是说这两个因素可以成为一种随时间的变量

    这样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问题引入理论模式内部

       (3)主要动线上的空间组合方式的考察仍然是一种从几何空间的构图出发的研究

    而对主要动线的强调则是对主体因素的一种简单回应

       这种对历史现象各个因素的形式化的对应性考察会丧失丰富的细节,但是对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分析,仍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研究视角

       三、“明堂式”构图   “明堂式”构图是指建筑物居中,近似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

    本文把这种构图方式和原始宗教意识形态中超验的、有神的部分相联系

    具体展开为:   1.“明堂式”构图的普遍性-原始宗教意识形态的共性   历史早期的建筑形态,多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这似乎是东西方的通例

    比如原始社会的“大房子”,中国三代传说中的明堂制度,西亚的山岳崇拜、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这些突出构图中心的做法意味着东西方共同的原始宗教意识形态

    这种宗教性的文化中,对人性的超越无法在现实的世间达到,只能通过非自然的力量(巫术),而空间的图式也是集中向上的构图,运用一切技术的极限,和地球的重力对抗

    构图中心的建筑物既表现了人力对自然力的挑战,又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

    无论是挑战还是崇拜,这里表现出来的人和自然的根本关系(天人关系)仍是二元对立的

    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的解决方式很大程度上就形成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发展逻辑

       强调“明堂式”构图的普遍性重点在于说明原始宗教意识形态的共性

    比如,这种构图形式可以和所谓的萨满巫术的工具象征联系起来:如大地之柱、神山

    当然也可以说和更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关

    而在西周以前的尊神重巫的神本主义的文化,也接近于西方的宗教传统

    在这种传统中,原始宗教意识形态中超验的、有神的部分始终保留者,并且具有哲学本体论的地位

       在强调了中、西方早期建筑形态的“明堂式”构图的普遍性之后,才可以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中对“垂直向”和“水平向”,对数字“7”和数字“5”(或“9”)的区别的深入讨论

    中国早期建筑形态的“明堂式”构图对“水平向”和数字“5”(或“9”)的偏重,表明了时间因素在中国文化中的相对重要性

       时间是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方位来表现的

    构图是中心对称的,各个方向的均一,表明人们意识中的时间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自然的时间,没有历史因素的影响

    这意味着当时作为意识形态中心问题的天人关系,是绝对的,不含有历史因素,或者说不能通过人的历史实践来解决天人关系二元对立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更多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原始宗教意识形态中的共性(超验的、有神的部分)

       只有弱化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强调某一方向的独特性,才能强调人在空间中活动的作用,才能表明人的时间意识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

    但是仅此还不足以成为对意识形态的根本修正

    只有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的发展中,单一方向的强化才继续走上了序列化空间组织的道路(序列化空间组织的解释见后文),而同时“明堂式”构图逐渐衰落

    在序列化空间组织的构图方式中,单一殿堂的地位依附于它在空间序列中的位置

    同时作为象征性的对应,殷商时代的神学本体论也让位于西周的宗法伦理制度,并最终以“礼教”的名义,长期统治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2.“明堂式”构图的延续和衰落   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对称构图(即“明堂式”构图)延续的时间并不短暂

    在秦汉的实例中是高台和楼阁,在南北朝到唐代的实例中是塔院式的佛寺(见四),以及皇家陵墓的陵体布局(见四)等等

       (1)尽管在殷周之际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转折,但是儒家的宗族伦理制度占据统治地位迟至东汉以后

    考虑到建筑形态对文化心理反映的保守性和滞后性,各种以楼台为中心的建筑形式延续的时间较为久远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泰始皇到汉武帝,建造高台的目的之一都是为了与天神相通,这一点与西方基督徒们到教堂的尖顶下接受上帝的召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历史上屡屡发生的明堂之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宗教性意识形态的追求,或者是帝王对“绝对”权力象征的追求:汉代王莽和唐代武则天夺取权力后都通过明堂的兴建来显示自己的地位的合法性

       (3)这种强化构图中心的群体组合方式,在中国建筑的发展上,从早期的流行到后来的式微,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从宗教的超越性转向世俗的政治生活秩序,这是中西文化的分异之处

    到了宋以后,统治者终于不再建造仿古式的明堂,而理学家的学说则占据了统治地位

    唯一的例外是高耸的天坛,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宗教精神的最后一块纪念碑

       四、序列化空间组织   1.关于“序列化空间组织”的说明   序列化空间组织指的是建筑主要动线上的多个空间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里主要动线一般是建筑的南北轴线(也有例外,如园林);序列化指的是多个空间以明确的“界面”(门或堂等)来分隔和联系,从而形成一系列空间的层次和秩序

       正如通常情况下被普遍认为的,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形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正反映了建筑象征意义的传达主要通过序列化空间组织的整体进行,而单体形象,作为序列化空间组织中的一个“界面”,往往缺乏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建筑象征意义

       序列化空间组织对象征建筑象征意义的传达,严格来说必须引入主体性的因素

    只有通过制度文化的规定,我们才能比较确切的了解一系列看似重复的空间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而如果仅从几何空间的构图出发,那么多个空间之间的“界面”(门或堂等)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不同“界面”的处理方式,不同“界面”所限定的空间尺度,不同“界面”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中国古建筑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界面”对象征意义的传达是要通过一系列“界面”的差异性来体现的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常人伦世务的重视,使得政治思想和伦理学在整个理论意识形态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因而“儒家学说”可以被后人称为“儒教”,“礼制”也可以被称为“礼教”

    “礼”本来就是对人的行为的制度规定,而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空间形式反映的

    因此本文把以“礼制”为中心的儒家学说的发展,等级伦理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和建筑主要动线上的序列化空间组合方式的发展相联系,作为对应因素来考察

       即使仅从几何空间的构图出发,对序列化空间组合中的 “界面”进行研究,也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本文只从序列化空间组织和“明堂式”构图的消长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序列化空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和“明堂式”构图的交叉关系   西周宗法制度的确立,以现世的伦理秩序取代了殷商的尊神重巫的宗教文化,同时在古籍中也有周天子“三朝”,“五门”的记载,成为早期建筑空间纵深布局的典型例证

    正如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要迟至东汉以后一样,“三朝”、“五门”制度的整理也得益于东汉的儒生

    从单一的“明堂”式空间分化出不同的仪式空间,是一个连续的逻辑过程,从汉代的东西厢到六朝的东西堂一直到后期的纵三朝制度,可以看成是世俗礼仪逐渐加强的缓慢过程

    而典型的“五门” 制度只有在明南京和明清北京才形成

       佛教寺院的布局变化是一个例证

    早期传入汉地的佛教偏重于小乘教理,这种具有较强的超越现实的宗教色彩伴随随着的是佛塔中心式的构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在佛教传入初期,楼台的营造之盛

    只有在大乘佛教教理盛行以后,入世的修炼,现世的秩序才被重视,纵深布局的序列化空间组织也才在佛寺中流行起来

    而后世的寺庙和宫殿、官府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就很相似了

       皇家陵墓的陵体布局从唐到明清也体现了构图方式从中心对称到轴线引导的变化

    唐代在山陵四周筑以正方形墙,四面辟门,四角建角楼

    明清陵体放弃了方形布局,采用前方后园,圆形宝顶,四周围以墙,仅南向辟门

       序列化空间组织的构图和“明堂式”构图的关系并非完全不相容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序列化空间组织的一些节点上仍采用类似“明堂式”构图方式(即主体建筑在院落的中心)

    这在大量的宫殿、寺庙实例中都可以见到

    这正反映了“礼教”对“宗教”的兼容性,或者说,反映了等级伦理制度中,“尊者”对“卑者”关系的绝对性

    而在这种交叉关系中,序列化空间组织无疑是根本的

       这种序列化空间组织中的节点采用类似“明堂式”构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制度文化中的细微的部分

    例如以唐代的《戒坛图经》的律宗寺院格局作为当时庭院组合方式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到每一个小庭院当中都有一个作为构图中心的小殿堂

    从这里仿佛可以看到当时林立的藩镇割据现象

    这里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藩镇割据是“封建”制度的遗存,而“封建”制度起源就是宗族的分封制度

    宗族间关系同时也反映在大家族的聚居生活形态上,最终落实为庭院的组合方式及其体现出来的控制关系

       五、两个引申的问题   1.“明堂式”构图对形成“殿堂式”结构类型的作用   《营造法式》的殿堂式结构形式的形成,在技术上是井干式的影响,这一点已经为许多研究者指出;在功能上和多层楼阁有关,这一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在社会文化背景上的研究更少

    如果考虑到“明堂式”构图在高等级建筑中的延续性,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汉魏北朝时期楼阁作为高等级建筑的普遍性,对殿堂式形成的几个因素可以得到一个较完整的解释:   (1)陈明达先生对早期木结构技术的研究指出,在铺作形成和大量早期建筑形象中,都有井干式的影响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秦汉以后,高台建筑向楼阁式建筑发展,木结构的多层建筑采用了井干式的木构架体系,在此基础上促成了铺作层的产生的抬梁式的出现

    而楼阁的应用首先是在皇家的建筑中,在各种充满象征意味的“中天台”、“神明楼”乃至后来的佛塔中

    皇家的建筑活动刺激了楼阁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使这种技术形式获得特殊的等级象征性

       (2)汉代画像砖中的建筑形象,已经出现了穿斗、井干、三角架等多种形式

    民间建筑并没有太多的高层的需要,只有在皇家建筑中才采用并发展了井干式

    而井干式的技术,一方面满足了高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吻合了皇家建筑在早期(更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时期)对“明堂式”构图的需要

       (3)《营造法式》的殿堂式结构形式,实际上保留了 “明堂式”构图的中心对称模式,因此它不是用只有一个维度的侧架图来反映,而是用整体式的分槽形式来反映

    换句话说,象金厢斗底槽这样的例子,在草架以下,它的平面、正立面和侧立面只有间数的区别,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在这个意义上,佛宫寺释迦塔的例子更明显

       (4)井干式构架的中心对称性,使得纵架和横架的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

    对每一个立面而言,看到的都是纵架的表现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东汉崖墓、南北朝石窟的局部建筑形象中(它们都属于当时的高等级建筑),看到的都是纵架的显著效果

       2.“四合院式”构图的反思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以庭院的使用为突出特征之一

    三千多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号、二号宫殿遗址都出现了庭院,可见庭院的历史很久远

    当史前庭院遗址和明清四合院被联系起来时,“四合院式”构图往往被看作中国古代建筑形态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四合院式”指建筑物周边布置,中心为庭院的构图方式

    很明显,这种构图方式和前述的“明堂式”构图是有矛盾的

       要澄清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这是因为四合院式建筑本身有它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早在汉代画像砖中就出现了四合院式的建筑形象

    但是如果以“四合院式”构图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形态的基本特征,还需要加以讨论

    笔者在对闽粤交界区的“从厝式”民居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早期庭院的“堂庑式”及“堂厢式”的模式,其特点是庭院的构图中心是实体形态的“堂”;在庭院的组合秩序上提出了从“向心围合式”到“单元重复式”的演进,并结合家族制度的变迁和人口迁移对现存“从厝式”民居现象作了初步解释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四合院式”构图的形成和发展试作如下解释:   (1)就单合院而言,四合院式建筑有可能出现得很早,但是它的普遍性是可以怀疑的

    一方面大量的乡村民居可能并没有严格建筑意义上的院落;另一方面类似“明堂式”构图的堂屋居于院落中央的例子也可能在历史前期长期存在,典型的例子可见于敦煌晚唐85窟壁画的一个住宅形象中

       (2)中国古代建筑形态的基本特征更主要的在建筑群的整体中表现出来

    因此考察“四合院式”构图在建筑群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在当代的一些文献中,中国古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常常被简约为一种“单元式”的网格扩展的方式

    李允的观点或可作为代表

    这是一种从四合院为单元的,向纵横两个方向(进、路)平均展开的均质的网格状平面扩展模式

    这是一种有强烈功能主义色彩的观点

    中国古建筑群体是一个有开始、高潮、收尾不同处理的序列化空间组织,把它看成均质的平面网格是不合适的

    即使忽略建筑形象的具体处理方式,中国古建筑群体也不能看成是四合院空间的叠加

       前文论述序列化空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和“明堂式”构图的交叉关系时,已经指出序列化空间组织的一些节点上仍采用类似“明堂式”构图方式(即主体建筑在院落的中心),在大量的宫殿、寺庙实例中都可以见到

    本文把序列化空间组织的节点从采用类似“明堂式”构图方式到“四合院式”构图方式的转化称为“构图中心的虚化”,这种“构图中心的虚化”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这种高等级建筑始终要保留一定的神化色彩

       只有在大型民居建筑群中,才可以见到四合院简单叠加的例子,但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由于缺乏早期民居建筑的实例,此问题还难以得到确证

    考虑到中国古代建筑在功能上的通用性以及早期民居建筑和寺庙建筑的通用性,大型民居建筑群中“构图中心的虚化” 应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而作为一个反证,在现存闽粤交界区的大量“从厝式”民居的中,群体的组织完全不是四合院的简单叠加

       六、小结   建筑空间的观念解释是可能的,简单的模式有利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

    在此基础上完善理论解释模式,引进历史演进的因素,把研究引向深入则是必须的<p>    从文学家们发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到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喟叹,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对“明堂式”构图(楼台)和序列化空间组织(深院)的论述只是对这个历史过程的一种简化

&nbs

国企信托-临沂AA公募标准债项目集合信托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estem.org.cn/post/70126.html发布于 2023-10-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定向政信网

阅读
分享